钟成林,男,汉族,江西宜春人,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2011级硕士
生,曾获2013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、2014年广西区优秀毕业生、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。在校期间孜孜以求,刻苦钻研,学习成绩优异,曾在国内省级以上期刊发文9篇,其中北大核心期刊两篇,现已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拟录取。
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
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钟成林学长如是说,“与其怨天尤人,不如脚踏实地,夯实基础,以待时变,在机会出现时精准发力,争取一发命中”。他平时
对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,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,不会人云亦云,跟别人谈论的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,不是简单的转述别人的观点。伴随着这种能力的渐渐养成,他无意间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深,更容易洞察到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的东西,比如:看电视剧,他经常试图找出隐藏在离奇曲折的剧情背后的导演的影子,经常试图揣测政策制定者制定某项政策的政策意图,他觉得这种能力对今后的发展很重要,而学校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佳境,通过观察导师处理日常工作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、深度,他觉得自己离博士生的标准差距还很大,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而硕士毕业直接考博士最经济,成本最小,所以选择了直接考博。他坦率地说到“硕士阶段虽然没有成才,但获得了一定的成长,通过三年的学习让我深切地体会到,读书不仅可以积累专业知识,改造自己的世界观,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自己系统学习,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。
千里之行始于足下
在谈到如何复习时,钟成林学长表示除针对性的复习外,平时的点滴积累很重要,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,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,经常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,形成体系,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行动指南。学习不要投机,投机或许可以让你成功几次,但是要想一直成功,得靠实力。虽然在科研方面小有成就,但是他还是很谦虚的说道,“自己的水平还太低,就像盲人摸象,只触及到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冰山一角,还缺乏全局观,分析方法也有很大的欠缺。与国内其他高校的优秀学生相比,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,特别是在理论知识方面,系统性还不够,对一些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,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,还没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思想,更谈不上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了。”关于学术论文写作,他谈了些个人体会,供大家参考:一是论文一定要自己动手写,无论好坏,但绝对不要去抄,抄的永远都是别人的,不是自己的,自己写好后可以请高人指点一番,指出其中的不足,以便改进。二是当你不知道如何写论文的时候,可以试着填一份开题报告,它是教你如何写论文的最好方法。
鱼和熊掌不可兼得
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做抉择,很多时候是单选,对于违背选择的选项,总是抱有无限的眷恋。面对考博,钟成林学长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个学校。
他说到,由于当初没把华科大学当成重点,仅当成是第二道防线,其中一门专业课发展经济学甚至都没看过,仅在考完中南财大回校之后,匆忙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发展经济学,看了个大概,第二天直奔武汉应考,当第二天看到发展经济学的考题时,发现题目没有想象中那么难,考试感觉良好。然而分数却没有达到原先的期望值,但又幸运地进入复试。按照往年惯例,中南财大复试肯定在前,华科复试在后,他曾设想过要是两个都有机会进复试该如何处理的问题,面对迟到的华科复试分数线及复试通知让他喜忧参半。然而在备考时,他自我感觉是进不了华科的复试,所以决定全力以赴中南财大,并委婉的向导师表达了自己的决心,所以放弃了华科复试。当问及是否后悔时,他坦言:有遗憾,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也还不错,但是华科更好,学术氛围更浓,平台更高,学术资源更丰富,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视野肯定更开阔,而且这次复试比例比较可观,才1:1.2,我想肯定有那么一两个像我一样由于种种原因直接放弃复试,而且我觉得初始成绩我应该不是最后一名,因此我觉得最终就是淘汰掉一两个人,所以进去希望很大。但是基于原先对导师的承诺,而且导师这么信任自己,他觉得要学会感恩,所以还是选择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。

上一条:关爱益民老人,传播冬日温暖
下一条:浓厚的学术引导 走出不一样的人生——访经济管理学院2014年度博士生王山
【关闭】